logo
搜索
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科学定位、强化融资、精干主业、创新管理、稳健经营、持续发展
Changchun City Development Group
布局结构不断优化 国有经济整体功能更强效率更高
发布:2020-12-30 16:02:22 阅读:3425

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是新一轮深化国企改革的目标和方向。为此,《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结构,增强国有经济整体功能和效率。”

五年来,国资委围绕提升国有经济整体功能和效率,提高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国有经济活力等目标,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入推进战略化重组,国有资本进一步向符合国家战略的重点行业、关键领域和优势企业集中;持续推进瘦身健体、提质增效,企业竞争力和活力显著提升;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国有企业研发投入强度稳步增长。

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持续优化,为国有经济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三大路径推进战略化重组

改革,要聚焦重点、向问题而去。一个时期以来,与我国快速工业化进程、投资驱动高速增长、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相适应,我国国有经济在投资驱动下,整体呈现“大而不强”“大而不优”的局面。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要求国有经济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做优做强做大国有资本,就是要在优化布局结构上狠下功夫,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整体功能。

以重点领域为方向,国资委深入推进中央企业战略化重组。

2016年7月17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动中央企业结构调整与重组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对战略性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石油天然气主干管网、电网等自然垄断环节的管网,核电、重要公共技术平台、地质等基础数据采集利用领域,国防军工等特殊产业中从事战略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关系国家战略安全和涉及国家核心机密的核心军工能力领域,实行国有独资或绝对控股。

进入改革“施工期”,国资委按照“成熟一户、推进一户”的原则,稳步推进装备制造、煤炭、电力、通信、化工等领域中央企业战略性重组,促进国有资本进一步向符合国家战略的重点行业、关键领域和优势企业集中。

央企改革重组,因企因行业制宜,路径各有不同。

以横向整合为主促行业健康发展。2015年6月1日,南北车合并正式成立中国中车,成为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任务之后,第一宗重大的央企合并案。之后,中国宝钢与中国武钢、中船集团和中船重工的联合重组均属于“大块头”之间的整合。以改革促发展,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和支撑。

以纵向整合为主增强协同效应。2017年11月28日,中国国电集团与神华集团合并重组的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正式成立。两家产业上下游企业的“牵手”开创了煤电重组先河,持续巩固煤电路港航油一体化、产运销一条龙的独特优势。

以专业化整合为主提高资本配置效率。按照这一路径,国资委以拥有优势主业的企业为主导,成立铁塔公司、中国航发、国源公司、国海公司,在解决中央企业重复建设、主业不聚焦、分布过散方面趟出了路子,在节约资源、优化配置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据统计,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先后有22组、41家央企完成重组整合,中央企业总数已经由113户调整至97户,国有经济布局结构持续优化。以重组整合为契机,企业深化内部改革和机制创新,加快业务、管理、技术、人才、市场资源、企业文化的全面整合融合,放大重组效能。

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推进国有经济优化和结构调整已经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一项重任。推动国有资本继续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领域集中,向关系国计民生、提供普遍服务、应急能力建设和公益性的行业领域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央企战略化重组仍在继续。

发力供给侧瘦身健体

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具体实施路径要有进有退。进,是引导国有资本向前瞻性、战略性产业集中,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集中;退,则要推动国有资本从不具备竞争优势、产能过剩的行业和领域退出。有进有退,才能集中兵力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

国有资本如何退?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瘦身健体”,成为新一轮国企改革的重点抓手。

以健体为目标,瘦身为路径,中央企业提质增效工作深入推进。

改革瘦臃肿之身,就是通过压缩管理层级,减少法人层级和法人单位,剥离辅业、突出主业。截至2020年6月,中央企业累计减少法人户数1.4万户,减少比例达26.9%,管理层级全部压缩至5级以内。

当前,中央企业“压减”工作仍在持续。2020年,国资委推动企业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对2019年10家法人户数增幅超过10%的企业,逐户发函要求及时整改落实。

改革瘦累赘之身,就是减少企业亏损点,根治企业出血源,开展困难企业和亏损企业的专项治理,加快“僵尸企业”的重组整合和市场出清。截至2020年6月底,中央企业2041户僵尸特困企业中已累计完成1957户“处僵治困”主体任务,安置富余人员79.5万人。

改革瘦低效之身,就是要瞄准提高国有资本运营效率和企业经营效率这个目标,加快处置非企业主业的低效、无效的资产力度。

为指导中央企业坚定不移聚焦主责主业,2020年,国资委印发《关于中央企业积极应对疫情影响深化提质增效工作的通知》,从稳定生产经营基本盘、加大降本节支力度、扎实推进瘦身健体、全面深化改革、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强风险管控、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等7个方面提出28条工作措施,完成三批共85家企业的投资计划备案和非主业投资控制比例核定。

改革瘦超负之身,就是把不符合企业核心主业、企业职能的包袱和困难尽快卸下来,尽快加快剥离企业办社会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减少企业的负担,使国有企业和其他企业一样公平、公正的参与市场竞争。

自改革实施以来,国资委加快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截至6月底,全国国有企业分离移交职工家属区“三供一业”完成98.9%、市政设施完成99.4%、社区管理职能完成97.3%,教育、医疗机构深化改革分别完成97.9%和97.2%。

靠改革强身健体,国企轻装上阵、竞争力持续提升——2020年上半年中央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3.4万亿元,累计实现净利润4385.5亿元,6月份当月收入和利润同步实现正增长。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率先推进复工复产,努力实现上产达效,中央企业经济运行明显改善,国有经济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

双轮驱动提升科技创新力

国有资本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进军,离不开科技创新作为支撑。强弱项、补短板。近年来,国资委推出一系列举措落实落地,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解决“卡脖子”问题。

提高央企自主创新能力,背后是体制机制创新提供保障。2018年4月19日,科技部、国资委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中央企业创新发展的意见》,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多措并举加快推动中央企业创新发展。再次基础上,国资委推动中央企业落实“央企攻坚工程”总体部署,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加快创新联合体建设,全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5G、北斗、民机铝材等领域积极搭建央企间协作平台。

企业是科技创新主体。在利润收入仍是主要考核指标的情况下,我国很多央企在创新上的步子仍迈得不够大。很多央企一味追求利润而忽视了科技创新,为控制成本,压缩研发方面的投入,最后导致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存在较大短板。而这些短板也成为了卡住部分央企产业转型、升级的瓶颈。

因此,为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国资委明确提出企业将研发投入视同利润,在计算净利润、经济增加值指标时予以加回,引导企业建立研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此外,国资委在考核过程中,将承担重大科技创新任务的单位工资总额予以单列、不设上限,将研发投入强度、扩大首台(套)装备和首批次新材料应用等纳入国有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落实相关支持政策,推动国有企业研发投入强度稳步增长。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要激发企业家和科研人员创新创造活力。为此,2020年3月18日,国资委与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中央企业知识产权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2025年基本建立适应高质量发展需要的中央企业知识产权工作体系,同时提出了具体要求和量化目标。

以改革促发展,我国已在高铁、核电、特高压及智能电网、大型水电站等领域占领了国际科技制高点,获得了世界技术发展趋势的引领地位;在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获得了一定的领先优势。服务国家战略,聚焦主责主业,中央企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任在肩。以深改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中央企业奋力向着高质量发展目标阔步迈进。